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分卷阅读37  (第1/2页)
     少年试探着叫他:“小红尘。”        孩子隐约明白了,指了指自己,挑起眉毛。        “小红尘?”        孩子努力发出了一个音节:“……嗯?”        少年确定他是个聪明的孩子,喜笑颜开,摸摸他的脑袋,以示赞许。        小红尘把手从自己身上移开,指向了少年的胸口,戳了戳。        少年:“作甚?”        小红尘指指自己,又指指少年。        “我叫……”少年明白了过来,略顿了顿,不自然地搔搔脸颊,又拿起写了“游红尘”三字的纸抖了抖,低咳一声,“我……风陵常伯宁。”        “游红尘”的动,确是与“常伯宁”的静相对。        自此后的四年,二人朝夕相伴,孩子捧着一颗诚心,侍奉着他的神,每一天都过得像在朝圣。        游红尘起初学着村子里的孩子唤长辈的样子,叫少年爹亲,少年不肯,说把他喊老了,叫兄长就行。后来游红尘读了些书,开始叫少年“义父”。        少年确实做了父亲该做的一切事情,受这一声“义父”,也不算折煞。        他带他游遍天下,教他认字、习字、练剑、箜篌,还常带他去瓦舍看戏。        游红尘生平看的第一部戏是。台上,梁山伯看出女扮男装的祝英台耳上有环痕,便问她为何。        祝英台解释,“耳环痕有原因,梁兄何必起疑云,村里酬神多庙会,年年由我扮观音,梁兄做文章要专心,你前程不想想钗裙”。        梁山伯道:“我从此不敢看观音。”        游红尘一边给义父剥瓜子,一边问:“义父,他为什么不敢看观音?”        少年摇着小扇,答:“因为他对祝英台有情。”        游红尘问:“有情,又为什么不敢看?我对义父也有情,我愿意天天看着义父。”        少年哭笑不得,拿扇子敲他的脑袋:“傻小子,你与我的情分怎能和这相提并论。”        游红尘想想也是。        普天之下,游红尘不信佛,不信鬼,不信神,只信义父。        他想,梁山伯与祝英台,怕是也没有这样深厚的情谊。        到后来,游红尘与义父分离,被寒山寺老僧捡回佛堂,看到泥金塑彩的佛像时,他孤寂无依的心中只涌出阵阵不可遏制的厌恶。        任何彩漆金身之物,都会令他想起昔日山中经历。        他自己作为祭品、在山中被圈·禁度日时,并不觉得有什么,但回想起来,只觉心惊欲呕。        他就这样一路避视着满堂佛像,直至走到一尊佛像前。        他看到了一只在檀香薄雾中,向前探出的佛手。        一声清越的佛铃恰在此时响起。        刹那间,他如遭雷击,眼前只见与义父初遇那日,他朝自己伸出手来,问自己愿不愿意同他走,而自己将食指放入他掌心,从此便一步踏入红尘。        游红尘仰视那只庄严的佛手,一时看得痴了。        老僧见他怔忡,唱喏一声,道:“这是地藏菩萨,以悲愿力,救临堕者、已堕者出无间地狱。”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